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行业资讯>>正文
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亟待变革
2018-10-12 08:42 解艳华  《人民政协报》 审核人: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深化产教融合的某若干意见》提出,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在人工智能引发职场和教育大变革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在历史机遇中大有可为,如何促进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在近日召开的北京洪堡教育大会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共同探讨。———编者

人工智能vs复合型人才

在现实中,人工智能出现在越来越多的生活和工作场景:工厂生产线上被精密控制的机器人、人脸识别代替了签名和指纹、语音交互让电话客服变成了机器人……

“在未来20年内,有70%~80%的工作职位将消失。当然,也会有很多新的就业机会,但目前尚不清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会不会有足够的新的就业机会。”日前,在北京洪堡教育大会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孙诚如是说。

与孙诚的分享相呼应,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马君认为智能化制造已经成为新信息技术革命的核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信息基础设施高度互联,包括生产设备、机器人、操作人员、物料和成品;制造从柔性化、敏捷化、智能化到信息化。”

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未来全球大概有3.75亿人口将面临重新就业,其中中国占1亿。

在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被智能机器取代的同时,企业却面临着人才匮乏的窘境。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将比2015年增加近1390万(不含存量缺口930万人),对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也将增加450万(不含存量缺口440万人)。

马君分析:“企业主要缺乏的是知识型、创新型的产业技术工人,这归结于市场上技术技能型人才储备不足,以及产业工人的技能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和产业结构快速更新的需求。”

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变革

那么,人工智能是洪水猛兽吗?

先看一个案例,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精益生产方式(精益生产的核心理念是消除浪费、持续改善、聚焦客户和尊重人性)已经和敏捷制造、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密切结合,具有人性化、个性化和定制化等特征。这类新型生产方式意味着对人力资源的职业知识、职业素养以及专业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马君看来,人工智能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不再是在一个或几个工序或低技能流水线上重复作业,而是需承担整条生产线甚至一个车间的生产与监控任务,工作范围和工作量大大增加,所需要的行业及跨行业知识越加丰富与密集。

“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人力资本知识和信息成为决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稀缺资源,员工的知识成为产业链的重要构成要素,产业链的知识含量及知识沿产业链的流动、扩散、溢出决定着产业的进步和升级。”

会上,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科技产业处副处长张学英认为:“人工智能替代人类劳动伴随着劳动者人力资本的转型与水平的提升,人力资本的消费外部性逐渐显现,居民从追求消费数量逐渐向追求消费品质、消费个性化和差异化转变,创造出更多更新的工作岗位,即私人定制。这就对劳动力资本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张学英列举了一串数字,20世纪90年代美国人口调查局和教育部合作对3000名雇主的调查发现,雇主在招聘非管理类员工或生产工人时,对雇员的态度和沟通能力的重视远远超过对技能性文凭和教育年限的重视;英国一项对人事招聘主管的调查发现,主管对雇员的态度、动机和人格特征等的关注比例明显高于对技能的关注比例。

在张学英看来,职业教育除了培养学生具备主动性、责任感、良好沟通能力等职业品质,还要养成匹配人工智能的思维方式,以应对技术进步带来的变革。

孙诚则表示,机器人引发的职场变革、互联网带来的知识爆炸,将逼迫大学从一个提供文凭背书的认证机构,变成一个让学生“能力附体”的训练营。未来的大学将在个性化定制化的基础上,兼顾启迪心智和开阔视野。

“未来被自动化取代的岗位数越来越多。因此,职业教育如何培养被自动化难以取代的人才——懂操作、懂作业、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马君说。

产教融合势在必行

面对人工智能浪潮,职业教育如何发力?会上,多位专家表示,职业教育必须提高人才精准有效供给能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工程技术和技能型人才,真正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人力资本。

那么如何实现有效精准的人才供给?会上讨论最多的路径依然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是,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用10年左右时间,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总体形成,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完善,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基本解决,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

马君认为,机器取代人类重复简单的枯燥工作是必然趋势,因此激发人的潜能,关注人的后续发展才是优化人才链的核心,职业教育的转型必须要注意到这一点。“要将学习者浸润于实践共同体中,支持认知和行动的整合,将学校和工作场所、学校和社区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情境性的学习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激发学习者内部动力,促进学习过程中的意义生成。”

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陈晓明表示,制造强国战略为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职业教育要以产教协同的理念,打造专业建设新优势。

具体来说,在专业内涵上,要强化适应性,建立更加及时有效的产教互动机制,保障全产业链人才持续、有效供给;在教学资源上要突出同步性,加快教学内容和配套资源的更新,避免与企业需求脱节;在培养质量上要体现全面性和系统培养,重素质、强基础、宜发展,对企业文化认同;在培养模式上要注重协同性,人才培养规律要与生产技术发展规律有机结合,职前教育要与职后培养相统筹;在发展方式上要体现开放性,将行业企业要素渗透专业教学全过程,产学研用结合更紧密、有实效。

孙诚建议,要鼓励教育培训机构、行业、企业联合开发优质教育资源,推动高校与行业企业课程学分转换互认。“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同步规划产教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布局,促进职业教育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机制。”(记者;解艳华)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