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技术装备,唯有在高技能人才手中,方能发挥最大价值。山东,作为制造业大省与人口大省,近年来稳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改革,通过搭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构筑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产学良性互动等措施,激发职业教育新活力,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持续提供高素质人才。
未毕业先“就业”,职业教育有甜头
“听说你现在还没毕业,就拿到了第一份工资?”面对记者的提问,年轻小伙李雷腼腆地笑着点了点头。
李雷是山东济南职业学院中德技术学院的大三学生。今年暑假才毕业的他,却在4月22日就拿到人生第一份工资。
像李雷这样在实习期间就得到用人单位认可,并参照新员工标准领取工资的在中德技术学院并不少见。该院院长车君华说,从普通学生到技术工人的无缝对接,得益于学校2009年引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机制。
车君华表示,在这一机制下,学校与合作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双主体,共同把控教学计划实施、教学任务协同运行、教学效果多元评价。4周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6周到企业接受技能培训,这种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让学生的日常学习紧凑而高效。
据了解,学生在校就读期间要通过两次技术考试,才能获得德国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委员会由中德两国培训专家、合作企业代表、学校代表组成。这既保证培养过程的严肃性,也可以适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微调。
“目前毕业学生累计超过250人,其中约15%已担任一线技术管理岗。”车君华说,学院的招生规模从最初的30人,扩展至2018年的约120人。合作企业从最初的5家,扩大到12家。
能力是“最好的”学历,职业教育有看头
5年前,赵西岭告别了工作十余年的汽修厂,刘亚莉结束了7年的旅德生活,来到山东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分别担任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工电子两门课程的任课教师。
学校所教与企业所用脱节,是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瓶颈。症结背后,是学校师资结构的老化,甚至存在教师跨专业授课的尴尬情形。
为破解这一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近年来开展聘请“能工巧匠”进校园行动。校长刘玉祥说,通过建立多师精准培养机制,将技术专家、农业“土”专家、种粮大户等与学校教师共同组成教学科研共同体,实现技术技能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同步。
作为“能工巧匠”,赵西岭为跟上汽车行业发展步伐,经常利用休息日,到当地汽修厂、汽车4S店取经。“对于企业来说,他们很希望聘一些懂技术、肯干活的技术苗子。”赵西岭说,另一方面,老师傅们有乐意进学校当教师的,我也帮忙推荐。
刘亚莉说,随着职业教育愈发受到重视,学生就业情况越来越好,自己也有信心在这里继续执教。
推动产教深度融合,职业教育有奔头
无论是济南职业学院的国际合作,还是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外聘教师,都是山东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与缩影。目前,山东拥有中高职院校479所、在校生总人数超过170万。做好职业教育这篇大文章,被视作山东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一步。
2012年至2013年,山东先后制定50余个政策文件、建立30多项制度,在省级层面基本形成支撑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体系。2018年底,山东出台《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十条意见》。山东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处长梁斌言表示,山东职业教育改革目前已进入“全面施工、内部装修”阶段。
在日照,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开展两轮专业优化调整,原有的71个专业被压减至41个。向海经济与临港产业,成为这所海滨高职院校的学科主体方向。2018年,学院为当地开展新型渔民、企业职工、农民工等培训超过2万人次。
在潍坊,山东海事职业学院持续探索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发展之路。这所成立于2011年的高职院校,依靠500余万元财政资金撬动了3.6亿元的社会资本,努力解决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合而不深、合而不久等问题。
在考试招生制度上,山东建立上下贯通衔接的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路径。青岛、潍坊开展中职学校学业考试试点,为学生从初中毕业开始自主选择适合的教育类型提供支持。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立交桥”雏形初具。
在产学良性互动上,山东明确9项校企合作税收优惠政策,支持职业院校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展开对话。全省累计遴选169个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近400家企业参与其中,试点培养学徒8000余人,其中面向新旧动能转换十大产业的学徒超过6800人。
职业教育给了很多人成长成才的机会。正如在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实习的19岁学徒焦文龙所说,学到了一技之长,就有了成长的本领。(新华社记者萧海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