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理论经纬>>正文
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的方位、方向与方略
2019-04-12 09:04 谢俐  《现代教育管理》 审核人: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一系列新目标、新论断、新要求,是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施工蓝图;3月29日,教育部、财政部印发《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职教育要牢牢抓住大有可为的发展机遇期,立足时代、提高站位、把握使命,明确发展的方位、方向与方略,遵循规律、改革创新、提质升级,在新的起点上迈向更高水平。

一、方位:高职教育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高职教育是我国首创的教育类型。伴随改革开放后经济转型升级,高职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把一批又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输送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加速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一)伴随改革开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急需大量技术技能人才。国家引导传统专科人才培养向高职教育转型,一些地方建设了职业大学,开始了高职教育的探索。世纪之交,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高职教育也迅速扩张,基本每个地市至少建有一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达到高校招生数的一半,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新世纪以来,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等项目的引领下,高职院校全面深化内涵建设,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全国共有高职院校1418所,高职在校生达到1134万人,5.8万个专业点覆盖了国民经济的主要领域,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在90%以上。高职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和城市中低收入家庭,近三年来,850万家庭通过高职教育拥有了第一代大学生,有力促进了教育公平、社会公平。据统计,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的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有力提升了我国人力资本素质,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

(二)持续改革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

高职教育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是中国对世界教育的独特贡献。高职教育先行先试,改革创新,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条件保障、质量评价等方面,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理念模式和制度标准。一是健全产教融合机制。建立了56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建了1400多个职教集团,覆盖了90%的高职学校。布局了409个高职院校牵头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每年惠及近6万名学生(学徒),探索“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跟踪产业发展,修订专业目录,指导高职院校动态调整专业布局,进一步确立了政府调控与高等职业院校自主设置配合配套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二是率先完善办学标准体系。2011年首次制定发布了410个高职专业教学标准,之后逐步建设了涵盖学校设置、专业建设、教学标准、经费投入、教师队伍、学生实习等环节的制度标准体系。高职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从无到有,填补了我国职业教育的空白。三是率先开展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高职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国家高考招生改革的先行者和探索者。2006年起,即开展了示范高职院校单独考试招生改革试点;2013年,明确了基于高考的“知识+技能”招生、单独考试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对口招生、中高职贯通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等6种招生方式;2018年全国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占当年高职招生计划总数的54%,避免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现象,为学生接受高职教育提供了多种入学渠道。四是创造性地构建了高职自己的质量保障制度。率先建立学校、省、国家三级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率先分类指导学校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构建校内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证制度体系。高职教育的创新探索,带动了职业教育改革,优化了高等教育结构,成为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活跃因素和重要力量。

(三)面对更高要求,到了下大力气抓好的时候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教育现代化的目标相比、与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相比、与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使命相比,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一是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还很薄弱,技术技能人才向上成长的渠道还不通畅;二是制度标准不够健全,办学特色不鲜明,很多方面参照普通教育办学,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教材、课程与生产实际脱节,滞后于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三是各地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平衡,有的没有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生均经费等保障政策还不健全,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不高;四是部分高职院校发展自信不足,不是集中力量立足本位、提高质量、办出特色,而是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了推动学校升格上;五是“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还未形成,技术技能人才在就业和发展上还存在不平等待遇,导致高职教育社会吸引力不强。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高职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1],到了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的时候。

二、方向:努力办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教育

中国教育已经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发生全方位变化,实现系统性提升,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九大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方案》要求,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意见》提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这为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一)把握根本遵循,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高职教育领域要深入理解把握讲话精神,用习近平总书记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教育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能够不折不扣得到贯彻执行,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职业院校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牢牢地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将党建工作与学校事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保证职业院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二)把握根本任务,坚定人人出彩的培养方向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高职教育要以德为先,落实好“六个下功夫”,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要面向人人,深化考试招生和培养模式改革,为不同学习者提供多元化的入学渠道和学习方式,努力使教育选择更多样、成长道路更宽广。要育训并举,切实履行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法定职责,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为校园和职场之间灵活转换提供更加便捷通道,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让三百六十行人才荟萃、繁星璀璨。

(三)把握本质属性,坚定职业教育的类型方向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本质上是职业教育,以往的成功探索在于坚持了这一定位,以后的成功发展仍要坚持职业教育的类型方向。要深刻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内在规律和阶段特征,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坚持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实现高职教育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

(四)把握时代要求,坚定更高质量的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职教育要把高质量供给作为发展方向,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对优质多层多样高职教育的需要。要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使高职教育成为广大考生和家长的“优质选项”。要支撑国家战略发展,融入区域产业发展,提升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为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要服务“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开发国际通用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高质量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

三、方略:打一场高职教育提质升级攻坚战

当前,高职教育发展方向已经明确,实现高质量发展还要付出巨大努力。我们要改革创新、攻坚克难,聚焦重点、难点和热点,破除制约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把心静下来,把劲鼓起来,把步子迈出来,打一场高职教育提质升级攻坚战。

(一)实施“双高计划”,舞起发展龙头

最近,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准备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从示范(骨干)校建设,到优质校建设,再到“双高计划”,并不是简单的优中选优,而是以持续的政策供给,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从工作定位来讲,“双高计划”对高职教育战线而言,是要在后示范时期明确优秀学校群体的发展方向;对职业教育战线而言,明确如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加快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明确如何服务国家战略和回应民众关切。从工作目标上讲,“双高计划”就是要坚定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坚持扶优扶强与提升整体保障水平相结合,着力建设一批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支撑国家战略、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职学校,着力建设一批服务、支撑、推动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的高水平专业群,实现“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

(二)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动力

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高职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要坚持改革创新的鲜明导向,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

一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改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要完善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和支持政策,支持建设一批行业指导的跨区域大型职业教育集团,遴选培育一批服务重点产业领域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推动建设一批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进一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行业领先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建设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促进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深度合作,建设产教融合平台,服务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专业群集聚度和配套供给服务能力,与行业领先企业深度合作,建设技术技能平台,服务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发展。

二是深化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改革。青年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要开好思政课,增强德育针对性实效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国家教学标准,推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要推动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完善“双师型”特色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引领教学模式改革的教师创新团队;健全教材建设规章制度,组织建设量大面广的专业核心课程教材,遴选发布一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推广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总结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即1+X证书制度试点),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有序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为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拓宽通道。按照“管好两端、规范中间、书证融通、办学多元”的原则,严把教学标准和毕业学生质量标准两个关口,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深化德同业异、类型特色的评价制度改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要克服“普教化”“技能化”倾向,坚决破除“五唯”,加快构建与类型特色相适应的多元评价机制。要综合评价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用人单位、学生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将考核结果作为政策支持、绩效考核、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尊重教育类型的多样性,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体系,推动形成考试招生与人才培养的有效联动机制,使不同性格禀赋、兴趣特长、素质潜力的学生享有更多样的教育选择和更畅通的学业提升通道。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完善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健全质量自我保证机制。

(三)强化统筹协调,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构建标准体系。质量是有标准的,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将标准化建设作为统领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建立健全学校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教材、信息化建设、安全设施等办学标准,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创业。实施教师和校长专业标准,提升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能力。持续更新并推进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仪器设备配备规范)建设和在职业院校落地实施。巩固和发展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联合行业制定国家教学标准、职业院校依据标准自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格局。

二是增强工作合力。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已建立,进一步加强了国家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在该制度框架下,教育部门将加强与政府其他部门、行业组织的协调配合,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衔接互动,强化统筹协调,形成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工作合力。组建国家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对全国职业院校、普通高校、校企合作企业、培训评价组织的教育管理、教学质量、办学方式模式、师资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提升等情况,进行指导、考核、评估等。国务院已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领域激励对象,列入加大激励支持力度的重点内容,各地要切实履行好发展职业教育的主体责任,完善支持政策,促进职业教育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健全投入机制。职业教育仍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短板。各级政府要建立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等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地方政府要按规定制定并落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在保障教育合理投入的同时,优化教育支出结构,新增教育经费要向职业教育倾斜。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职业教育,拓宽办学筹资渠道。职业院校要以服务求发展,积极筹集社会资源,增强自我造血、自我发展功能。

四是提升管理水平。提升管理水平是促进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的现实要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常规管理是基础,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要加强教学组织管理,加强课堂教学建设,深入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形成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提高学校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加快智慧校园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推进学校管理方式变革,提升管理效能和水平。

五是营造良好环境。继续用好“职业教育活动周”等载体,打造“武有技能大赛、文有文明风采”的形象品牌,推进地方政府统筹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布局,同步规划产教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落实中高职生均拨款制度,营造更好支持职业教育的政策环境。推动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和社会待遇,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着力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社会环境。

方位标示历史坐标,方向昭示时代使命,方略展示发展路径。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奋力办好新时代高职教育,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贡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