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义乌工商职院:办在小商品市场里的大学——对接当地小商品贸易,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发布日期:09-04    作者:     来源:     点击:

走进浙江义乌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各式商品琳琅满目、无奇不有,玩具、箱包、服饰、钟表、五金、家居用品……这是一个“建在市场上的城市”。

这里曾创造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同时引来了诸多追问——

为什么义乌在资源禀赋差、比较优势欠缺的情况下,却能做起连通四方的大生意?

为什么义乌几十年来的经济发展一直动力十足,每迈过一道坎后总能奋勇向前?

为什么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义乌的对外贸易能灵活应对、活力依旧?

经过深入调查与走访,记者试图求解这些问题,得到了一个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答案——发展教育。

一场创意教育的旋风

从3000万元到8000万元。这是义乌文谷文化用品有限公司去年一年内销额的变化,变化的发生源自一个创意。创意其实并不复杂,是对毕业纪念册进行创新设计,设计者舒浩哲刚从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毕业一年多。文谷文化用品公司总经理刘云淼介绍,公司2004年成立后一直为国内外知名文具品牌做代工,从2014年起,他认识到想要让公司业务更上一层楼还是要拥有自己的品牌。决心打造自主品牌的刘云淼找到了义乌工商职院。通过一系列合作和学习,他不仅学到了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设计的新知识,还招聘到了从事自主品牌设计的人才。现在的刘云淼底气十足、信心满满:“我们今年的销售额应该可以突破一亿元。”

像这样用创意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力的故事,在义乌还有很多,而推动义乌小商品设计创新的强大“引擎”正是义乌工商职院。“目前义乌的小商品加工贸易正从代工阶段转向经营自主品牌阶段。”义乌工商职院创意设计学院教师楼潭杰告诉记者,如果义乌卖出去的每件小商品都能增加5%的文化创意附加值,义乌小商品的净利润就能增加一倍,“这等于再造一个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

基于这种考虑,2009年11月,全国首个以小商品创意设计为研发方向的创意产业园区———义乌市创意园在义乌工商职院成立。园区虽然面积仅有6000平方米,却有常驻的各类企业、工作室60余家,年均服务企业4000余家。园区创意设计服务产值累计达4亿元,还拥有国家旅游商品研发中心、国家林产品创意研发中心两个国家级研发平台。

在义乌工商职院创意设计学院副院长龚晓嵘看来,创意设计体现的是文化、依靠的是人才,“以创意设计提升小商品档次、内涵,增强小商品的生命力与竞争力,是义乌打造‘世界小商品之都’的关键所在”。经过几年发展,创意园已经成为推动义乌区域文化创业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汇集创意设计机构和人才的“聚宝盆”、培养创意设计类专业人才的“孵化器”,创意教育也成为义乌工商职院的重要办学特色之一。

在创意教育引领下,一批批有创意、有想法的创新型人才被源源不断输送到义乌的小商品企业,义乌的小商品由此实现了质的飞跃,确立了在世界小商品贸易中的优势地位。

一所县级高校的诞生

义乌是一个县级市,却有自己的高校,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并不多见。

时钟拨回到1993年。当时,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已正式更名为“浙江省义乌市中国小商品城”,年成交额突破20亿元。快速发展的产业急需大批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面对这样的情况,义乌市委、市政府下决心打造一所可以为市场发展、城市转型提供人才支持的高校。

同样是这一年,杭州大学因学校发展需要正在寻找合作伙伴。双方一拍即合,联合创办的杭州大学义乌分校随之落地。原本在市教育局工作的潘坚胜被委任为学校教务主任。他回忆道:“学校第一年开设了与本地市场关联度高的经济学、财会两个专业,有100名学生。第一批学生参加计算机、英语统考,成绩就在全省专科院校中名列前茅。”

1999年,义乌为了加快本地商贸人才的培养,在原杭大义乌分校的基础上筹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这是全国第一所由县级市投资兴办、列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的全日制高等学校。

这所因市场而建的高校,创办之初就被注入了创业基因。

电商行业刚开始风起云涌时,义乌工商职院马上成立了“淘宝班”。“我们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创业尝试,做品牌、做商城、做外贸,向电子商务的各领域深入。”“淘宝班”首任班主任金文进说。如今,他已经带了10年创业班,指导数百名学生成功创业。

为了进一步为学生网上创业提供便利,2008年9月,该校将一栋1.28万平方米的教学楼辟为“创业园”,免除了入驻学生创业工作室的房租和水电、网络等费用,还专门配备创业指导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各类问题,为刚走上创业之路的学生们提供了一个集电子商务、仓储、商谈于一体的创业孵化平台。

深入了解这所聚焦创业的高校,能够发现它的很多与众不同之处——为满足民营企业对人才“一人能挡多面”的需求,学校给文秘专业学生增开营销课程,让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国际贸易知识,引导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好英语的同时学习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教师主导的工作室与入驻企业“零距离”接触,工作室虽然设在校内但不局限于校内,而是一个流动的、前沿的、与时俱进的实践教学平台,各工作室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承接真实项目进行主导、企业导师现场教学,将学习过程变成工作过程;为强化学生的创业实绩,学校规定学生的创业业绩可以换成一定数量的学分,作为学业和毕业的考核内容。

如今,义乌工商职院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率稳定在11%左右,居浙江省高校前列。

“产业转型升级趋势、人才需求导向是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的‘指挥棒’,学校在改革发展特别是抓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始终盯牢跟紧义乌市场发展风向,努力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输送紧缺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义乌工商职院院长马广说。

一种语言交流的魔力

“义乌是一座国际化的城市。”义乌市稠城街道宾王社区民警陈清源告诉记者,以宾王社区为例,辖区内常住人口3400多人,而常住境外人员就有1200多名,来自101个国家。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外国人在这里经商和居住,义乌著名的“异国风情街”就在这里。

这么多国家的人集中于此,用什么方式才能实现有效管理,做到和谐共处?陈清源的回答是:语言。

“这多亏了冉老师。”陈清源所说的冉老师是义乌工商职院国际教育学院对外汉语教研室主任冉晓丽。冉晓丽曾是新疆大学的外语教师,精通6国语言。2008年,冉晓丽作为引进人才来到义乌工商职院。执教23年的她,学生遍布俄罗斯、韩国、泰国、叙利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2014年起,无论刮风下雨,周一至周五晚上6点到8点,冉晓丽都坚持到义乌市宾王社区、鸡鸣山社区等为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同胞和境外商人上课。“能帮助这么多境外商人解决语言难题,给他们在义乌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我觉得再苦再累都值得。”冉晓丽笑着说,“义乌是一座包容的城市,我希望通过我的力量,让他们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

针对义乌市外国人较多的情况,义乌工商职院主动作为,设立境外人员汉语培训班,不仅帮助解决语言关问题,还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工作,取得优异成绩,城区多个社区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义乌建成了多个多元文化交融的“联合国社区”。

义乌工商职院还很注重国际交流,自2007年起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已成功培养了来自五大洲70多个国家的8000多名留学生。目前,该校年均招收培养留学生1000余人次,规模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

此外,义乌工商职院还发挥区位和自身办学特色优势,先后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员跨境电子商务培训基地、多次承办团中央主办的跨境电子商务培训班等;联合政府、高校、媒体等成立了义乌创新研究院、丝路书院、中国(义乌)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促进中心等研究院所和机构,积极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网上丝绸之路”发展。

“高校与城市,相辅相成,相互成就。”义务工商职院党委书记王振洪说,作为义乌唯一的高等院校,学校将继续发挥“人才发动机”的作用,源源不断向义乌的商贸市场输送国际化人才,并不断延伸服务半径,协助国际社区管理,助力“世界小商品之都”的建设。

记者手记

城,因校而灵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曾将义乌的发展经验生动地总结为“‘莫名其妙’的发展、‘无中生有’的发展、‘点石成金’的发展”。

这一精辟总结,道出了义乌的“非典型”发展特点——从一个没有任何先天优势的贫瘠浙中小城,发展成享誉世界的小商品之都。在义乌,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而扮演“人才引擎”的正是高校。义乌工商职院的校园里处处弥漫着创业的味道,义乌的各小商品市场里不时闪动着工商职院学生的身影。通过采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在义乌小商品产业的转型发展中,义乌工商职院显现出了点石成金的魔力;在义乌接纳外国友商的努力中,义乌工商职院展示了海纳百川的魅力。

一座城市,成就了一所高校。一所高校,反哺了一座城市。

这种关系自然和谐,犹如山与水,水得山而活,山得水而灵,山水交相辉映。

这里,城校故事还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