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改”质量源于基础办学数据真实

作者: 时间:2017-08-31 点击数:

关注“教学诊改”④

眼下,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工作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从各地调研的情况看,结合培训班中各地学员的互动提问,可以发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是做好“诊改”的关键环节,其中基础数据的真实性,是“诊改”成败的决定性因素。离开数据真实,“诊改”工作就无法保证质量。然而,现实中,基础办学数据不真实现象处处可见,既有主观主动作假,又有客观被动出现,概括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各部门之间工作协调不到位,产生了“伪数据”。

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的采集牵涉全校各个部门,基于教职工“人头”来整合数据的平台设计,又要求所有教职员工都能非常重视采集工作,部门之间相互配合,教职员工之间相互交流与帮助。然而,在现实操作中,各部门、各单位之间互不通气、各自为政的现象屡见不鲜,因工作缺乏协调而产生“伪数据”也就不可避免,直接影响到“诊改”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伪数据”的产生不是因为教职员工思想不重视、态度不端正,而在于缺乏协调,因而它不仅具有隐蔽性,而且也难以追究具体人的责任,这就要求学校层面高度重视,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

二是对“诊改”工作认识不到位,人为编造“假数据”。

平心而论,造假人人憎恨,尤其是花费了大家大量时间精力却在做“无用功”时,更会激起众怒。然而,许多人却未必了解造假的根源,总习惯于抱怨“上级领导”“有关部门”在搞形式主义、是造假的源头。其实,平时工作中的许多“造假”,却是因为执行者对工作要求存在理解上的偏差。以职业院校的“教学诊改”为例,如果学校领导不能充分认识“诊改”本质,不理解“诊改”目的,错误地将其与传统的“评估”等同起来,片面追求“过关”,就很容易出现“指挥造假”现象,人为编造“假数据”,这种做法显然是既坑人又误事,该当禁绝。

三是贪图“省事”雇请第三方公司,刻意制造“漂亮数据”。

对“诊改”工作认识不足的根源可能大体相似,但由认识不足而衍生出来的“后遗症”却千差万别。对“诊改”工作认识不到位可以造成人为编造“假数据”,还有一种更为普遍的做法则是“任务式应付”,把旨在通过全面“诊改”来引导学校良性发展、健康发展的“诊改”工作,错误地看成是“上级部门”给学校交办的任务,从而想方设法地去完成“任务”。一些学校不惜重金购买第三方公司的专业服务,刻意制造“漂亮数据”,就是贪图“省事”的典型表现。针对此类现象,需要有关部门或专家对于基层学校“诊改”工作的评价,要跳出传统评估“以优秀标准通过”的思维,不比“投入”比思路,不求“漂亮”、不求“速决”,而应将“是否符合本校校情”“是否有利于本校改进发展”作为标准,引导学校正确看待和对待“诊改”工作。

四是技术不过关、业务不熟练,数据采集指挥失误,统计出“错误数据”。

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非常复杂,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试行了8年,总算积累了一些经验,数据采集工作的总体质量相对高一点。而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则从2016年起才在少数试点校开始尝试,绝大部分学校都未曾涉及,需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所有人员都是首次接触,错综复杂的采集平台内部架构,以及数以百计的条目辨析和名词界定,如果指挥失误就难免出错,搞出许多“错误数据”,迫切需要加强指导。同时,数据采集工作需要动用全校资源,不应完全由教务处负责,而应当由学校校长办公室“扎口”,信息技术处给予技术支持,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统筹协调。现实中,有些学校还会遇到教务处或校办负责人协调能力相对较弱的问题,从保障“诊改”质量的角度出发,学校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安排其他部门的相关同志担当重任,不能教条主义,而应全校一盘棋。

综上所述,要想保证“诊改”精准有效,必须首先保证学校的基础办学数据准确真实。这不仅需要学校领导提高认识,杜绝造假,认真对待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的采集工作,而且更需要对相关人员加强业务指导,同时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以尽量减少直至杜绝因业务不熟、技术不硬、协调不好而产生虚假数据,这是切实做好“诊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版权所有: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新校区地址:河南省南阳市健康路666号 邮编:47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