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校首页 | 系部概况 | 师资队伍 | 科研工作 | 党建工作 | 数学建模 | 文学天地 | 见微知著 | 在线课程 
通知公告
·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印发《事业发展“十四五...
·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事业发...
·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印...
·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
· 教育部办公厅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建立职业院...
·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课程层...
 
  相关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相关下载>>正文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9-11-29 18:49   审核人:

“十三五”时期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党确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是河南“五大国家战略”规划和“四个河南”建设的深入推进阶段,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机遇期,是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也是学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依法治校、不断强化内涵建设、持续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全力创建国家级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总体安排和部署,遵循《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章程》,紧密结合国家、地方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需求,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十二五”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学校在省教育厅、省国防科工局和南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开门办学,注重内涵建设,促进了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协调发展,为社会进步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应有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为实现学校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办学结构逐步合理。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建设与发展,学校进一步调整了专业结构,优化了教学院系设置,原12个教学系整合为5个二级学院、3个系,开设高职专业由40个增加到52个,建立并完善了以工科专业为主体,以机、电、经管、土木类专业为重点,以军工专业为特色,工、管、经、文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培育并初步形成了与河南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装备制造、城乡建设、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为引领的专业集群,全日制高职教育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应用型本科教育取得关键突破,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不断壮大,中高职有机衔接的育人体系基本形成。

2.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完成了孔明路校区一期扩建工程,相继实施了农运会系列工程、田径场升级改造、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专家公寓楼工程等工程项目,学校总体建筑面积达到53.98万平方米,为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师生员工的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校实验实训实习设备资产总值由6353万元增加到1.4亿元,实验、实训室由131个增加到183个,校外实习基地由162个增至335个;拥有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健全了实验实训室6S管理制度,实验实训设备完好率和利用率得到了提升,基本保障了实践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能竞赛和其他社会服务的要求。图书馆藏书由82.26万册达到110万册,学校固定资产总值由4.25亿元增加到7.92亿元,学校收入由1.43亿元增加到2.07亿元。

3.师资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学校新招聘教师127名,专任教师数量由371人增加到419人,企业兼职教师289人。教授从15人增加到30人,副高级职称人员从109人增加到141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位的教师由314人增加到40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人。“十二五”期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河南省省管优秀专家1人,河南省特殊津贴专家1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专家2人,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4人,市厅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3人。共有17名青年骨干教师获得了省级骨干教师项目资助,选派了6名青年骨干教师到重点高校进行国内访问学者进修,选拔了25名优秀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多措并举,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学术能力。学校基本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娴熟、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为学校的规模发展和内涵提升提供了有效保障。

4.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学校始终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始终坚持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改革思路。切实加强课程建设,落实实践教学行动计划,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施技能竞赛引领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根据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的形势和要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布局,不断加强专业建设,打造特色专业,“十二五”期间建成了5个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专业,完成了2个中央财政支持专业、7个河南省特色专业、7个河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规划建设。先后建设了40余项国家、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其中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国家级精品课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省级精品课程7门,教指委精品课程3门;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4部,河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13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获省级以上教研课题立项15项,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教学成果奖实现国家级零的突破。初步建立了国家、省、校三级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多次在国家级和省级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先后获得国家级奖项93人次,省级奖项135人次,连年被教育厅表彰为“技能竞赛优秀组织奖”。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测绘”赛项,2013年-2015年连续三年承办“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测绘测量”赛项。通过竞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初步营造了“崇尚技能、学习技能、锻炼技能、展示技能”的良好氛围。

5.办学竞争力明显提升。完成了河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并顺利通过验收。学校始终坚持就业导向,坚持抓好就业,“十二五”期间,学校培养了20799名全日制普通高职毕业生,年均就业率达到98.58%,学生就业竞争力持续提升,在连续多年获得“河南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河南最具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的基础上,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成为全省高校唯一受到国务院表彰的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在社会第三方机构提供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调查报告》中显示,2015年我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实际月收入、毕业半年后的总体能力满足度、毕业生对学校总体满意度,均高于全国骨干高职院校平均水平。荣获了“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6.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承担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由283项提高到552项,在各类刊物上累计发表学术论文3025篇,授权专利198项,学校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校新设立了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技能应用开发服务部、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河南数据与应用中心南阳(豫西南)分中心、军工协同创新中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柔性制造河南工程中心和河南省工业嵌入式网络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实现了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覆盖学校所有优势专业,有力地提升了学校技术服务能力。为河南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和地方企事业单位开展的各类培训由6000多人次增加到38297人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7.校企合作不断深化。“十二五”期间,学校坚持开门办学,不断健全和完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校、院(系)、专业三级校企合作组织的作用,建立以校企合作项目实施效果为主要考核内容的评价体系,持续提升学校与军工企业合作的水平。学校以河南国防科技工业高等职业教育集团为依托,将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作为重点建设内容,推进了办学模式的创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了办学活力。五年来,职教集团成员单位由原来的21家扩展到43家,成立了13个校企合作委员会和42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合作建成2条标准化的生产线,和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合作共建GE智能平台实训中心,并获得了智能控制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立项。积极与合作企业共同实施“双主体”人才培养,探索开放办学之路,与德国德马吉公司、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七研究所等企事业单位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提升了校企合作层次。

8.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学校进一步健全了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等议事规则,完善了学校党委和行政班子议事、决策机制,通过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提升科学决策和管理水平。坚持依法办学,规范管理行为,提升管理效能,积极探索建立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明确院系的职责和任务,推动管理工作重心实质下移,进一步调动二级院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9.党的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学校党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决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注重思想建设,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精心组织党委中心组政治学习、科学安排教职工政治学习、严格落实学生政治学习制度,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加强组织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对中层干部实施了“转岗、轮岗、调岗”,增强了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激发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中层干部培养,举办中层干部培训班5期,派出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干部培训、挂职锻炼76人次。累计发展党员2964名,受到上级党委表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40个次、优秀共产党员326人次、优秀党务工作者123人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持续推进作风建设,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载体,加强党员教育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并顺利完成了省委组织部和省委高校工委组织的党建工作评估。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切实建立“四张清单”,细化责任目标,构建学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每年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积极开展专题教育和警示教育,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法纪意识。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扎实开展“五个一活动”“清风中原•廉洁双节”“查找廉政风险,构筑拒腐防线”等主题教育活动;利用多种途径对青年学生开展廉洁自律和诚实守信教育。通过对重要事项、关键岗位和重点人员的监督检查,扎实推进民主评议行风工作,确保学校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

10.民生显著改善。提高职工收入水平,使学校职工年人均收入由6万元增加到9.4万元;积极改善教师住宿、生活和工作条件,对青年教师公寓重新进行装修,新建6栋专家公寓楼,极大地改善了教职工的住宿条件;对学生公寓、风雨操场进行升级改造,完善相应配套设施,进一步提升学生住宿和生活条件。在政策范围内,不断提高教职工“五险一金”缴纳基数;全面实施学生医疗保险报销政策。每两年组织全体教职工开展身体健康检查,每学年定期开展学生入学身体健康检查和复检,提高师生员工的身体保健水平。紧紧围绕“争创省级文明单位”和“讲文明树新风”两个主题,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扶贫帮扶、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指导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心理健康及安全教育宣传活动等,极大地丰富了师生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全体师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办学基础条件与办学规模发展不相适应。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预计“十三五”时期在校生规模将呈逐年稳定增长态势,现有校区规模容量小,教学场地和学生生活场地不能满足规模发展需要;部分专业实验实训室和教学仪器设备数量不足,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及共享还不够合理;光武路校区部分设施老化急需改造升级,孔明路校区需要加快扩建步伐。部分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专业课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研发能力需要提高。

2.校企合作需要进一步强化,社会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河南军工职教集团在校企合作中的平台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军工行业办学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展现,职教集团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需要继续完善;与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强的规模以上企业深度合作不够,标志性合作项目和合作成果少,紧密型、稳定型校外实习(就业)基地数量不足;专业的技术协同创新能力不强,在服务军工行业进步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贡献度不高;承接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组织的职业培训、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培训等专项培训项目较少,社会服务规模及效益需要进一步提升。

3.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现有专业结构体系不尽合理,对接产业、方向明确、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专业群没有完全形成,缺乏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专业及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机制改革相对滞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继续深化,实施“订单培养”的专业数量和学生规模需要继续扩大,生源类别多样化、生源素质差异化对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课题亟待解决;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需要继续深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素质培养需要强化;中外合作交流和国际化办学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十三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学校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高职教育履行自身使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发展环境看,随着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军民融合国家战略、河南省“五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态势,国家陆续出台了《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文件,河南省提出要在“十三五”时期“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品牌示范和特色职业院校建设”,南阳市要“大幅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促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强国已成为国家意志和时代强音,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支持,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从发展阶段看,我校正处在强化内涵、凝练特色、增效提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经过河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和高校质量工程建设,学校的办学方向日益明确,办学思路更加清晰,办学特色逐渐彰显,势能潜能加速释放,质量效益持续提升,新的发展动能正在孕育形成,有基础有能力实现未来的发展目标。从发展目标看,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军工特色鲜明的国家级优质高职院校”已成为全校共识,学校的办学层次与办学类型、专业格局、人才培养目标等定位越来越明晰,发展举措更加科学高效,有决心有信心实现建设目标。从发展基础看,学校作为河南省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和军工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与发展得到了行业强有力的支持,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以工科专业为主体,以机、电、经管、土木类专业为重点,以军工专业为特色,工、管、经、文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综合办学实力居于河南省高职院校领先地位。从发展活力看,学校各项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全校干部职工精诚团结、干事创业的热情更加高涨,全校上下戮力同心、攻坚克难、改革创新的信心更加坚定,谋发展求突破的氛围更加浓厚,学校发展的正能量不断积聚,发展动力更加强劲,有条件有能力实现未来发展目标。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日渐深入,国家在新一轮重点建设部署中,打破身份壁垒,引入竞争机制,学校既要积极适应新形势、准确把握新要求、牢固树立新理念,又要在激烈的竞争与合作中凸显军工特色,保持自身风格,提高发展质量。因此,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坚定办学定位、完善专业格局,制定务实求新的发展战略,遵循高职教育办学规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优化内部治理体系等是学校未来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当前,学校正处在规模与内涵发展并重、提高质量与增强效益并举的关键时期,也正迈向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未来部分本科高校转为应用型大学的步伐加快,学校将面临来自应用型本科和专科高职的双重竞争压力;生源数量和质量面临双重考验,生源类型多样化和招生渠道多元化,导致生源素质差异较大,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能否很好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先进技术、工艺的广泛运用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能否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能力,能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乎学校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学校的教风、学风和作风需要持续优化,营造山青水秀的校园政治生态和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仍是我们常抓不懈的重要任务。

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学校建设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全面把握这一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顺应时代要求,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应时合势、保持定力,拉高标杆、负重前行,紧紧围绕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战略主题,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发扬滚石上山的精神,奋力拼搏,努力实现学校改革发展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省十次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为国防科技工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应有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二)办学定位

1.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河南,面向全国,依托军工,服务社会。

2.类型层次定位:以全日制专科高职教育为主体,全日制应用型本科教育为引领,成人学历教育为补充,并大力开展职业培训。

3.专业格局定位:以工科专业为主体,以现代装备制造、现代服务管理、城市建设类专业为重点,以军工专业为特色,形成工、管、经、文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

4.人才培养定位: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5.发展目标定位: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军工特色鲜明的国家级优质高职院校。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依托军工,服务社会,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提升学校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的影响力、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力、专业在生源中的吸引力、毕业生在行业企业中的竞争力为驱动,通过五年建设,把学校建成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军工特色鲜明的国家级优质高职院校。

2.具体目标

(1)发展规模:到“十三五”末,实现全日制在校生20000人以上,其中普通专科及以上在校生18000人以上;成人高等教育在读人员不低于2000人,年培训规模达到15000人次以上。

(2)办学条件:“十三五”末期新增土地约400亩,新增建筑面积130000平方米。新增图书20万册。新增实训仪器设备总值7000万元以上,新增实训室80个,建设3-4个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新增3个省(市)级工程中心。

(3)师资队伍:专业教师年龄结构、学历学位结构、职称结构持续优化。全校在编教职工总数控制在800人以内,其中专任教师达到500人以上。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引领、“双师素质”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作用充分发挥、“老中青”合理搭配的教学与科研团队;“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不低于5%,具备副高级及以上技术职务的教师比例达到40%以上,其中教授达50人以上。新增2名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专家、4名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名国内高校访问学者、10名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对象、10名河南省及以上技术能手。

(4)专业建设:根据专业服务产业的原则,构建学校专业结构体系,重点建设7个专业群,60个左右专科专业,5个以上联办应用型本科专业,5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着力打造6个以上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国家级品牌专业,8个在区域和行业有影响力的省级品牌专业,20个校级品牌专业。对接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积极开展专业和课程标准化建设。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力争主持建设1个以上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以上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7个以上校级专业教学资源库。

(5)课程建设:围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依据人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构建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全面素质培养和提高的课程体系;对接职业标准,深化课程内容改革,完善课程标准,加强教材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强课程资源的引进、建设和应用;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积极开展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引进文本型、网络课程、声像资料、图片资源等国际优质教育资源120个左右。建成2门以上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成4门以上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8门以上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引进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在线开放课程10门左右,每个校级骨干专业打造3-5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5-6门省级以上高职院校立体化教材,争取5-10部教材入选省级规划教材,2-3部教材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鼓励教师编写符合社会需求的专著10部以上。

(6)就业工作:本科生和专科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初次就业的月收入、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毕业时掌握的技能技术等主要指标高出全国示范(骨干)院校平均水平。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保持在全省前列。

(7)办学效益:全国高职高专竞争力第三方评价排名居于前50名。学校全年事业费总额和专项建设资金收入在“十三五”末达到3亿元以上,在政策范围内,不断提高教职工的年收入。

(8)科技与社会服务:立项省部级及以上项目75个以上、市厅级项目500个以上,横向课题达到150项以上。3-5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著。“十三五”末达到年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350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不少于100篇。“十三五”末达到年技术服务收入达到400万元以上。年社会培训量达到1.5万人次。完善教育部“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承担培训项目8个以上。建成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2个以上,市级科研平台5-6个。

(9)校园信息化建设: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主导,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以数字资源和应用系统建设为重点,结合学校军工特色优势和实际情况,全面提高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信息化水平,初步建成“智慧校园”,推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应用。

(10)校园文化及精神文明建设:完善校区功能及建筑定位,打造军工文化育人环境,提升校园环境及文化品位。实现校园文化、优秀企业文化和军工文化有机结合,创建具有军工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完成以校史展览馆、军工文化展览馆、宣传片、宣传册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新增1个以上省部级校园文化品牌。争创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积极为创建国家级文明单位创造条件。

(11)国际交流与合作:以“一带一路”为牵引,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军民融合、校企合作项目,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引进紧缺国(境)外人才10人以上,邀请国外职教专家对专业教师进行培养,聘请外籍教师15人次以上,选派骨干教师出国培训50人次以上。出国(境)就业数量不低于200人次。与国(境)外高水平院校开展合作办学,实现教师交流、学生互换、学分共认,为在校生提供国(境)外学历提升的机会。

(12)创新创业园建设:建成创新创业园,总投资达1亿元以上。其中,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心2000平方米以上,建成大师工作室2个,技师工作室5个,教师协同创新工作室10个,入驻企业30家以上,创建河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优化运行机制和创业服务标准,提高园区利用效率和孵化成功率。

(四)发展思路

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摆在学校发展的核心位置,秉承传统、凝练特色,创新发展思路、更新发展理念、完善治理架构与体系,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增强发展动力、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为国防科技工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坚持协调发展。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主线,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双创”园区为发展平台,融入市场、培养、服务、军民融合等要素,围绕中心工作谋发展、围绕市场需求育人才、围绕社会发展办教育,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善于调动各方面积极要素,提升学校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实力提升协调同步,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同步,教学、科研和管理协调同步,促进学生个性化与全面化同步提升。

坚持绿色发展。以绿色发展引领教育风尚,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围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以培养“工匠精神”为引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师生绿色文明理念,提升人文素养,培育高尚的职业精神。树立节俭办学理念,构建节约节能型校园。

坚持开放发展。树立开门办学理念,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之路。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路径,扎实做好协同创新、协同培养、协同项目。积极引进优质人才资源,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步伐。拓展社会服务空间,为企业员工培训和再就业提供服务。

坚持共享发展。加强和改善民生,把学校事业发展同维护和实现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把发展成果体现在拓展教职工成长空间和提高教职工生活水平上,体现在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上。高度重视师生的合理诉求,认真解决师生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提高师生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

三、主要任务与举措

(一)人才培养工作

1.探索多形式一体化办学。对接企业需求,积极探索中高职和本科一体化办学格局,根据学校实际,立足专科高职教育,适度发展本科教育,科学实施中高职有效衔接,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平台。逐步扩大与河南科技大学联合举办本科教育的规模,提高联合培养质量,探索完善合作路径,树立合作品牌,扩大社会影响。

2.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善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推动国家级骨干专业和省级示范性专业建设。根据学生实际,合理确定各阶段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推进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积极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校本教材和教学资源,完善专业课程衔接体系。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提高实践性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国家级试点为基础,建立“五纵五横一平台”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第三方评价机制和学生综合能力考核体系。制定不同层面的质量标准和制度,推进实施系统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建立校、院(系)、专业三级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建立信息收集多元、信息处理及时、信息反馈有效的闭环系统,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深化学分制改革,建立以学分为基本单位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互换、折算制度,推动分类培养、弹性学制、中高职衔接等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研室建设,完善基层教学组织运行机制,调动教师教育教学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认真贯彻《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紧紧抓住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坚持立德树人,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的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重视课堂的主阵地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优良的品德。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形成法治思维、坚定法治信仰,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结合高职生特点和青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为立足点,构建培养大学生体育文化素质教育平台;积极参与重大体育竞赛、发挥体育竞赛对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带动作用,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建设,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促进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以培养“工匠精神”为突破口,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强化过程管理,注重实际成效;积极推进军工特色素质教育,加强军工精神教育,铸就“忠”“毅”品性;营造军工文化氛围,培育“精”“优”质量观念;开展军工文化活动,养成“严”“细”作风。借鉴优秀产业文化、吸收优秀企业文化、培育优秀职业文化,充分发挥军工特色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

4.做好招生就业工作。深化招生考试改革,推进招生方式多元化,考试内容技能化,实现生源结构合理化。加强宏观与微观宣传,进一步提升形象、品牌,增强对广大考生的吸引力,提升生源质量,保证新生志愿率、报到率处在全省前列。认真落实全员参与、全程指导、全生跟踪的就业工作原则,完善就业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创业率在3%以上,构建校、院(系)、专业三级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创业工作宣传力度,不断培育和拓展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加大就业基地建设的力度。探索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引入二级单位预算管理的方法和途径,不断完善通过多种渠道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和服务工作,健全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价反馈制度,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完善人才需求分析预警机制。

5.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落实学校《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人才队伍,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深化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业模拟实训室、创新工作室建设工作,并以此为依托制定并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规划和实施方案,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

6.健全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生为本、严管厚爱”的原则,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工作全过程,全面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构建完善的学生工作体系,形成校、院(系)两级,以院(系)为主体的学生工作体制;建设一支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专兼结合,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学生工作队伍;健全学生工作制度,出台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有关政策措施,支持共青团、学生党支部等学生组织开展工作,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实现工作有特色、队伍有水平、管理有规范、全省有地位的学生工作目标。

(二)教育教学改革

1.深入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遵循“价值共识、专业共建、资源共用、成果共享、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宗旨,充分发挥军工职教集团在校企合作中的平台作用,提升学校与军工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水平。加强与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深度合作,共建“航天军民融合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和“航天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探索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北斗平台公司、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21世纪空间技术应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和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平台。通过“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化合作、技能培训与技术服务等途径,在大型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厂中校”,在中小微企业建立教师企业服务工作站;依托学校创新创业园区,大力开展“引企入校”工程,建立“校中厂”,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建设多元化的校企合作平台。构建多功能的实训基地体系,根据学校专业建设规划,调整、合并、充实、改造、扩展、提升一批校内原有的实习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改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条件,到2020年末,形成集教学、生产、培训、鉴定、开发、服务等为一体的实训基地体系,力争其中1-2个成为省级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1-2个成为省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加大投入力度,完成现有2个省级协同育人基地的建设任务并顺利挂牌。根据产业需求,启动其他对接区域经济社会支柱产业的协同育人基地的建设工作。

2.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健全校企合作招生、合作培养、合作就业的有效运行机制和模式,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建立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体系,完善适应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导师队伍,制定并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双导师”等相关制度,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和专业建设的力度。形成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和考核评价机制,共同建立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体系,共同加强过程管理,实行弹性学制或学分制。鼓励各专业积极、主动为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定向培养”。按照产业、企业实际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国家学徒制试点专业做深做实,推出一批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现代学徒制经验和成果。

3.强化专业建设。按照“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建设思路,强化国家战略规划、新兴产业规划及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建设。紧贴市场需求、紧扣产业特点设置专业,重点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专业和专业群;制定适应行业和产业发展、以需求为导向、以第三方评价为主的专业预警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制度体系。深化校企合作,定期对各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公布专业办学情况,建立长期、有效的监控机制。打造国家级、省级品牌专业,建设一批校级特色专业,力争8个专业成为省级高职骨干专业,并争取6个专业成为教育部高职骨干专业。

4.加强课程建设。对接最新国际职业标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规范,紧贴岗位实际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健全教材建设管理制度,完善教材开发、遴选、更新和评价机制,严格在教育部公布的《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中选用公共基础必修课教材,优先在《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中选用专业课教材,鼓励开发适用性强的校本教材,每年开发5本以上公开出版校本教材(教育部、教育厅规划教材),把教材选用纳入重点专业建设、教学质量管理等指标体系。推进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建设以企业技术应用为重点,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库。落实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任务,积极申报省级以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精品视频公开课,并对现有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进行改造升级,打造优质品牌课程,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上优质课程资源进行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组织好校级微课建设工作,建设校园网微课库,选择2个专业试点核心课程在线开放课程开发,将企业生产过程、生产工艺、教学素材以视频形式呈现,为学校系统化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积累经验。

5.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探索实施多形式教学改革,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推行分段、分层、小班化和学分制教学改革。制订柔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个性化、定制化的专业方向课程教学,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生涯规划,自由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课程。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推进教学工作信息化,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

6.规范教学管理。完善并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日常教学管理、教学督导和学籍管理,强化学生学习考勤制度,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加强学生实习过程管理,完善学生顶岗实习信息管理系统,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学生实习管理中的作用。健全教学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修订和积极推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和社会第三方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等相关制度;健全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体系,及时分析和掌握人才培养工作状况,完善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的主体责任,不断完善内部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7.提升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贯彻落实《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围绕学校办学基础能力、“双师”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等五个方面,切实加强内涵建设,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激发办学活力,更好地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8.加强高职教育教学研究。适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以先进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服务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为目标,针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组建专兼结合的研究队伍,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问题开展研究,提升研究水平,拓展服务功能,为学校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出经验、出成果,提供智力支持。

(三)办学体制机制

1.探索完善富有职教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以学校章程为依据,以增强办学自主权、激发办学活力为导向,以保护和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目标,着力推进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规则,着力提高队伍执行力,保障教师权益,凝练共同理念与价值认同,加强科学民主决策,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党委全面领导、党政分工合作、上下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努力推进依法治校。建立和完善学术治理体系,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充分发挥学术组织在行使学术权力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基层学术组织建设,完善学术管理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结合学校实际,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促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与管理。完善内部财务和审计制度,加强学校内部控制建设,强化对学校管理层面和经济活动的过程监管。健全廉政风险防范制度,推进完善校务公开和监督监察机制。健全师生参与管理机制,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尊重和保障师生员工对学校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如期召开学校“教代会”“工代会”“学代会”,健全制度,提高质量,进一步确保依法治校、民主管理落到实处。

2.深化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通过管理重心下移,进一步理顺关系,明晰责权利,形成学校宏观决策、部门协调推进、二级教学单位具体运行的管理模式,提升二级教学单位自主决策和治理能力,确立二级教学单位的办学实体和管理主体地位,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和效益。对二级教学单位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以发展规划和资源配置为主要手段引导二级教学单位建设与发展。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校院(系)两级财务管理,试行二级教学单位定编、定岗、定责等管理办法,学校组织考核评价,并根据考核结果动态调整支持力度。着力推进多样化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通过校企双方共建共管,积极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途径,努力建设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

3.提升职能部门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面向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实际需求,优化职能部门设置,规范职能部门权限、明确各自职责、理顺相互关系,健全责任链条,建立与高职院校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治理体系,实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相互支持、合理配置和相互协调,提高治理效能。完善管理服务流程和规则,提高工作标准,优化工作程序,创新工作方法,加强行政职能部门的规范化建设,改进队伍业务能力与服务态度,建立职能部门的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估机制。

4.加快学校国际化战略步伐。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出国(境)进修,聘请国外知名专家和教师来校教学和科研交流,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职教理念和教学方法,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将国际先进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方法等引入到教学内容,积极发挥高职院校的专业优势,拓宽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路径。主动发掘和服务企业国际化战略需求,与拓展国际业务的大型企业联合办学,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本土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深化与国外高等院校、跨国公司以及科研机构的合作,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新途径、新模式,提高办学的国际化水平,逐步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欠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创新合作途径,吸引境外学生到我校学习。加强与德、澳、加等发达职业教育国家的联络,推动职业教育学分互认,积极参加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建设与规则研究。

(四)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

1.加强科技工作制度和条件建设。建立规范的、体现高职特色的科技和学术管理制度和规范,为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增强科技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及时做好项目立项、结项、经费报销、合同签订等各环节的信息发布、资料传递、技术指导等服务工作。投入专项资金,加强科技工作室、实验室、图书资料室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科技人员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2.培育科技骨干队伍。营造培育中青年科技骨干的政策环境,不断加大学校对中青年教师科技工作的扶持力度,鼓励教师通过巧组合、借外力、练内功、上水平,加强协同创新力度,共同攻克企业重大技术、材料、工艺及管理难题。适应军民融合、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结合学校学科专业优势,科学谋划凝练学校科技服务的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逐步形成10个左右按照项目需求组建、跨专业学科的校级重点科技协同创新团队,力争其中1-2个成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或科技特派员团队。

3.加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以“中小微”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为突破口,加强“双创”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搭建校企结合的科技创新平台,吸引项目、人才、资金落地,打造技术创新源和公共研发平台。充分发挥柔性制造、智能控制、高分南阳分中心和空间信息技术在学校科技服务方面的骨干引领作用,努力培育一批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服务项目和成果。加强与河南科技大学和军工行业单位在技术服务、科学研究方面的合作,参考南阳市人才政策和优惠措施,引进和培育1-2个大师工作室。积极推进学校现有重点产学研平台的升级,新增至少1个省部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平台、3个以上市厅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创建教师工作室。制定教师工作室创建标准与管理办法,通过经费扶持、项目支持、政策倾斜、考核评价等机制,创建一批校级教师工作室。充分发挥教师工作室的智力优势和技术积累,每年形成一批有价值的成果。设立专门的工作岗位和基金,吸引企业高级人员到学校兼职。鼓励符合条件的教师到高一级研究院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研究与应用工作,推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5.培育重点科技项目。通过制度创新、优化结构、人才引进、多元合作、资金投入等手段,在新能源与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技术、高端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与大数据、空间信息、通用航空、高端服务业领域联合攻关,力争重点突破,取得2-3项标志性科技成果。

6.稳步发展继续教育。充分利用优质办学资源和办学特色,科学设置专业,稳定招生规模,积极稳妥发展成人研究生、本科、大专教育,不断提高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

7.拓宽职业培训教育范围。打造优质培训基地,积极开展普及型和高端精品培训项目,拓展培训范围。面向全国中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教师企业顶岗实践、专题课程等方面的培训;面向河南省、南阳市和军工企业开展转岗培训、高技能培训、技能鉴定;面向社区开展家政、法制、道德、心理健康、老年保健等方面的社会培训和教育活动;争取到2020年,年培训量达到15000人次以上,力争成为军工系统、河南省、南阳市人力资源继续教育的示范基地。

8.积极开展协同创新。依据国家、河南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三五”军工行业以及地方重点发展规划,发挥我校专业和人才优势,面向区域发展和军工企业进步,积极联合各方创新力量,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组建1—2个军工行业或企业协同创新中心,以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军工企业重大需求为牵引,加快学校的机制体制创新,转变创新方式,提升学校专业、人才、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生一批标志性成果。

(五)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围绕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科学编制创新创业园区发展规划。建设学校创新创业网站,完善创新创业竞赛体系,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按照引企入校的思路,创建一批大学生创业实践和孵化基地,搭建分层和多样化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共享平台。出台相关规章制度,按照高水平管理的原则,力争建成大学生创业省级示范园。

(六)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注重培养教师的科学精神、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教师头脑,将“忠”“毅”品性、“严”“细”作风、“精”“优”观念渗透到师德建设全过程,完善军工特色的师德建设体系。积极倡导和弘扬严谨求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贯彻落实教育部《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强化和完善师德师风考核机制,全面推进教师考核评价改革,按照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的基本要求,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把评价结果运用到职称晋升和干部使用之中,切实把学校建设成为风清气正的精神高地。

2.加强青年教师培训。完善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和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加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鼓励并支持青年教师参与生产、管理一线的工程技术攻关和科技研发活动,加强青年教师在岗培训,继续开展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教学观摩等教学活动,学习和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方法,并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建立管理、分配激励机制,积极推行各类人才资助项目。不断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鼓励和支持优秀教师参加国内重点大学举办的高级研讨班、骨干教师培训班、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培育优秀骨干教师。完善人才战略发展规划,开展以教学名师、学术技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教学标兵为内容的遴选和培养活动。设立专项培养津贴,资助优秀骨干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提升其科研和教学水平,鼓励取得硕士学位的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扶持和培养专业带头人,设立专项培养资金,在脱产进修、学历层次培训、参与学术交流、开展科研教研活动等方面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

4.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加强党对人才的领导,积极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探索高层次人才聘用新机制,深化相对稳定的骨干层和进出有序的流动层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结合学校发展和专业需要,引进复合型优秀人才、双师型人才、企业技术人员和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博士生和教授),构建各类高端载体,为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大空间。制定并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等实施方案,出台留住高层次人才的有关政策,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学历、职称和专业结构。

5.提升教师队伍“双师”素质。完善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的长效机制,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方法,将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纳入教师考核并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建立教师轮训制度,与军工职教集团企业达成“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加大聘请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技术骨干来校兼职的力度,建立“企业导师人才资源库”,健全和完善兼职教师动态管理制度,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关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6.打造教学团队。修订教学团队管理条例,创新专业教学团队组织管理模式,引进有企业管理经验的兼职教师,共同开展课程开发、教材建设、青年教师培养、教学改革与研究等工作。制订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建成进出有序、动态管理的“兼职教师资源库”,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专业教研室为载体,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动态组合、团结合作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7.完善激励评价机制。探索教师分类管理办法和机制,分类制定考核标准、晋升通道、薪酬体系等。健全以工作实绩与效果为激励目标的岗位津贴制度,突出教学、科研的主体地位,提高教职工的收入水平。改革职称评审制度,充分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作用,探索出台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职称评聘办法,解决职称评聘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充分发挥职称评聘对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和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促进作用。

(七)办学基础条件建设

1.夯实基础发展能力。遵循“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确保质量、适度超前”的总体要求,科学规划孔明路校区建设总体方案,搞好校园规划。积极争取,搞好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2020年校园占地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校舍建筑面积达到65万平方米以上,各项设施进一步配套、完善。持续优化校园环境,注重建筑、道路、绿化等的整体规划和建设,为生态校园和文化校园建设创造良好基础条件。

2.提高实习实训装备水平。贯彻落实教育部发布的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参照行业企业技术要求、工艺流程、管理规范、设备水平等进行实验实训室建设,制订学校、院(系)、专业年度实施方案,每年实训设备投入不低于1000万元。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满足本单位教学科技服务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资源可持续应用、共享模式,实现现有设施和仪器科学管理,充分挖掘仪器的利用潜力,推动科技资源实现利用效率最大化,实现仪器设备的合理布局,破解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问题。

3.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步伐。完善校园网络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采用信息技术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各项业务进行现代化改造,构建以“智能校园”为核心的资源数字化、应用集成化、传播智能化的信息环境,实现以信息门户平台为入口,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和共享数据库平台。升级校园网基础设施,根据教学、科研、管理的需求,将校园网硬件平台进一步优化、升级,全面建成先进的校园网。在两个校区实现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提高网络运行管理的专业化水平,构建稳定、高效、安全的信息化管理运行机制。完成网络办公系统(OA)、校园一卡通系统、智慧课堂系统、云桌面系统、数字广播系统及站群管理系统的建设、推广与运用。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积极开展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全面融合。

4.建设节约节能型校园。做好现有建筑的节能节水科技应用、新建项目的新能源研究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和校园设施节能节水管理等,促进可持续发展校园环境的形成。建立校园节能节水监管平台,完善校园用电用水用气系统建设。利用节能节水监管平台的数据,分析节能节水潜力最大环节,实施相应技术改造和节能节水管理。建立校园建筑能耗指标体系、能耗公示制度、校园节能节水考评制度。加强教育引导,广泛开展节能宣传,努力创建校园节约文化。

5.完善平安校园建设。强化稳定工作责任制,加强网络等新型载体分析和阵地建设工作,完善预警机制,强化处置校园突发事件的预案研究,完善网格化管理模式,建设平安校园。构建校园稳定工作平台,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校园治安管理,完善校园安全防范防控体系。推进校园治安、食品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安全生产、综合治理的常态化管理,全面推进“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

(八)校园文化与环境建设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和校史教育,深入梳理阐释、研究宣传校训、校风、学风等核心文化和精神内涵。围绕人才培养定位,高质量的开展内涵丰富、格调高雅、富有特色的系列化校园文化活动,倾力打造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设计学校理念识别系统和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并强化使用推广,打造学校名片。按新要求开展学生公寓标准化建设,开展文明宿舍创建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学生宿舍文化氛围。开展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精品活动和专业社团品牌建设活动,实施“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建设计划”,培育建设一批优秀校园文化项目。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运用和管理,深入探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提高学校品牌宣传效应。开设职业、产业文化课程,培育工匠精神。树立创新创业价值导向,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文化,通过创新创业文化展示、先进企业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和“大学生创业就业竞赛”等活动将创业文化和创客文化植入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军工文化,打造实习实训中心文化,创建具有军工特色的文化体系。建成省级文明单位标兵,为创建国家级文明单位打下坚实基础。

(九)党的建设

1.强化思想引领,始终坚定崇高理想信念。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战略任务,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种意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中央办公厅《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落实党委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切实加强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

2.突出从严从实,强力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健全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机制,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科学决策能力、治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推动改革发展的能力。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健全班子内部运行制度建设,完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不断完善干部选拔、使用、培养、管理、考核与监督的配套机制,努力改善中层干部队伍的年龄、知识、专业结构,搭建有利于青年干部走上中层以上领导岗位的平台,激发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继续实施中层干部轮岗交流,不断完善中层干部考核办法,充分发挥纪律的刚性约束作用,努力打造一支素质过硬、作风顽强、业务娴熟、爱校如家的干部队伍。

3.坚持固本强基,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抓好基层党建薄弱环节的提升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完善基层党建工作考评体系。落实基层单位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推行基层单位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交叉任职。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建立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党员质量。严格“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谈话谈心、民主评议党员以及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等制度,推动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

4.全面从严治党,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强化和落实党委抓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完善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和“一岗双责”实施办法。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引导党员干部自觉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贯彻落实《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规范党内行为,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决不允许在执行上级决策部署上打折扣、搞变通。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严格执行述职述廉、诫勉谈话、询问等制度,重点抓好对人、财、物等关键环节和重要部门的监督;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对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从严治党不力等问题严肃问责,发挥震慑效应,强化责任意识,激发担当精神,切实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各级领导干部要统一思想,加强规划的宏观指导和执行能力。实施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党政负责人任组长、分管领导任成员的规划实施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事业发展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的贯彻实施,协调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形成全校上下齐抓共管、层层负责、合力推动的规划落实机制。

(二)广泛开展宣传

要面向广大师生,通过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介,广泛宣传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及重大举措,在广大师生中形成共识、产生共鸣,提振发展的精气神、激发创造的新活力,齐心协力努力将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三)做好任务分解

要按照学校“十三五”规划的部署和要求,在充分讨论和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编制好各专项规划,并对各规划进行任务分解。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目标任务,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明确完成时限、完善配套措施,与学校签订目标责任书。要将规划与制定年度计划紧密结合起来,把规划目标和建设任务逐年分解到年度计划中,体现延续性和关键性任务。

(四)强化资金保障

要以规划为导向,统筹全校人力资源、经费资源、空间资源、物质资源,确保各项任务的顺利实施。学校财务预算要为规划实施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明确资金的主要投入方向,专项资金要与学校重点建设项目、重大发展计划相匹配,确保资金利用的最大化。要加强资金的审计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加强督查落实

要做好规划的统筹协调,抓好“十三五”规划的落实,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形成定期报告制度。建立规划实施情况与各部门、各单位考核评价的挂钩机制,进一步提高其在评价体系中所占比重,增强执行规划的严肃性,调动执行规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基础科学教学部 :hngy_jcb@163.com 电话:0377-63276966